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、国家“211工程”建设的重点大学,自1991年开始成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来,24年来共培养了30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 员,目前学校共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,在站博士后130余人。多年来,学校以博士后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,夯实基础,强化服务,拓展渠道,博士后工作呈现蓬勃向上态势,有效服务了学校人才工作大局,赢得了较好社会声誉。
一、质量为基,服务学校人才工作大局
严格标准,确保博士后培养质量。规范进出站考核,专家把握学术标准,管理人员严格考核程序,保证博士后培养质量。近5年出站的博士后中,自然科学类人均发表SCI文章2.46篇,累计影响因子6.17,文章篇均影响因子2.51;人文社科类人均发表CSSCI文章5.6篇,人均主持省部级课题2.05项。毕业出站的博士后群体已成为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,涌现出了“973计划”首席科学家周锐、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罗智、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赵四海、中国农科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李新海、新南方公司董事长喻正军等杰出人才。
拓展渠道,发挥博士后人才“蓄水池”作用。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,吸纳海内外优秀毕业生来校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。内引外联,依托各级平台加强博士后培养,提高博士后的国际化程度。已出站博士后中有49人留校任教,其中12人晋升为教授。
二、管理为重,健全博士后工作运行机制
健全机制确保有条不紊。成立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管理委员会,由分管人才工作副校长担任主任,在人事处下设办公室协调运行。各流动站挂靠学院,由分管院长负责,设立专职秘书开展博士后管理工作。学校每年为流动站划拨充足工作经费,并定期组织博士后工作秘书参加校内外工作培训,开阔视野,提升工作技能。
完善制度实现有章可循。根据学校实际制定《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管理规定》、《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住房管理规定》、《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基金管理规定》等规章制度,并根据博士后事业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。
三、服务为本,搭建博士后发展多元化平台
信息化建设实现充分沟通。根据形势发展需要,通过QQ群、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博士后的联系和沟通,增进相互了解。成立博士后联谊会,发挥博士后群体的自治效用,架起博士后与合作导师、管理工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。
全方位保障助力博士后快速发展。提供待遇保障。学校自筹资金为博士后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,薪酬水平高于全国985高校平均水平,在武汉市部属高校中居于前列。学校为博士后提供宜居的住房条件,目前共有87套精装修博士后公寓,在建40套,总体数量和条件较为优越。提供发展保障。根据博士后的现实需求,学校搭建平台,多措并举帮助新进博士后适应新的角色,独立开展科研工作。2014年博士后共发表SCI论文Ⅱ区以上文章10篇;2010-2014年,博士后共获批自然科学基金62项;2007年以来,学校共获批博士后基金126项,其中特别资助16项,面上资助110项,资助人数占到全部在站博士后的55.1%。
四、合作为赢,加强国际化沟通与交流
学校十分重视博士后的国际化,历年来共招收29名外籍博士后,目前在站11名。加强与外籍博士后的沟通,帮助他们适应文化环境,找准学术方向,并精心组织推荐申报博士后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亚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等项目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,依托“中非合作项目”培养两名非洲籍博士后;与埃及哈本大学达成博士后培养战略合作协议,每年招收7名埃及籍博士来校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,两校之间定期进行互访,实现学术和文化的双向交流。
附表:华中农业大学流动站情况一览表
单 位 |
分管领导 |
工作人员 |
涉及的博士后流动站 |
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|
刘克德 |
许智勇 87283686 |
作物学 植物保护 |
动科动医学院 |
曹胜波 |
刘 嘉 87281255 |
畜牧学 兽医学 |
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|
严建兵 |
傅丽霞 87282101 |
生物学 |
经济管理学院 |
青 平 |
任丽红 87286896 |
农林经济管理 |
公共管理学院 |
张安录 |
严 丹 87284349 |
公共管理 |
园艺林学学院 |
包满珠 |
张 欣 87281352 |
园艺学 |
资源与环境学院 |
谭文峰 |
冯 英 87284070 |
农业资源与环境 生态学 |
水产学院 |
王卫民 |
曹玉琼 87284177 |
水产 |
食品科技学院 |
徐晓云 |
王 益 87282426 |
食品科学与工程 |
工学院 |
谭鹤群 |
刘 飞 87282120 |
农业工程 |
数据更新日期:2015-7